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3-19 14:02
孔银璐(中)在大凉山了解“捡回珍珠计划”公益项目。受访者供图
直到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站在刀削般的崖壁前,仰头望着直入云霄的钢梯,看到有背着书包的孩子熟练地向上攀爬,90后青年孔银璐此刻意识到自己几天前在网上随手捐赠的一元钱流向了何方。
在中国青年报社《两会青年说》录制现场,孔银璐分享了一个故事:“2022年夏天,我在网上刷到一个名为‘捡回珍珠计划’的公益项目,项目关乎教育公平,想到自己从小镇一路考来不容易,就随手捐了。”不久后,她报名参加了腾讯公益发起的“公益线 位“公益真探”一起,走访全国各地,追踪网络募捐善款的“源头”。
“受自然环境所限,这里注定与现代文明的时钟有时差。这里的孩子们依然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去到学校。”在大凉山,孔银璐结识了比她更年轻的支教老师李宁。李宁陪着她一起“考察”,他们爬过了悬崖村的2000多阶钢梯,来到村民集体搬迁的昭觉县安置点——沐恩邸社区,社区旁边就有幼儿园和小学。李宁告诉她:“悬崖村是脱贫的传奇,也是大凉山的缩影。虽然孩子们在山下可以住楼房,拥有就近上学的条件,但有些习惯和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缺少‘时间’的概念。”
李宁支教时发现,很多孩子家里甚至没有钟表,上学偶尔会迟到,比如通知下午两点的课程,孩子们有的上午11点就到了,有的下午3点才到。细究后,李宁才知他们对“两点”背后的含义一知半解。对于“上学”这件事,孩子们一样不太理解。刚入学时,一些孩子表现得非常随意,“椅子上坐一会,然后起来蹲一会,偶尔听一会课,又会跑到教室后面玩。有些孩子听不懂普通话,只能从发音开始一点点教,一个个教。先教会懂汉语的孩子,然后再请这些孩子翻译给其他人。”
在城市中,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孔银璐的印象里,从小到大,父母都秉持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如今,身边的朋友更是给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报各种兴趣班。“朋友的孩子今年5岁,从3岁就开始学习外语,上画画课程,如今已经阅读了数十本外文书籍,完成涂鸦作品数百篇,获得了围棋11级证书……都是为了能让孩子可以顺利升入排名靠前的学校。”孔银璐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各界作出了巨大努力。近年来,凉山的教育扶贫持续加大投入。公益机构也参与进来,以孔银璐所探访的公益项目“捡回珍珠计划”为例,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通过与各地区政府、初中高中学校合作,设立“珍珠班”。学校免除“珍珠生”的学费、免住宿费,新华教育基金会向每位“珍珠生”提供250元/月的生活补助,高中3年合计7500元。
像李宁一样的“珍珠生”不在少数。在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中,一半员工都是“珍珠生”;每年的受助人材料审核、学校走访工作,也都有许多的“珍珠生”志愿者来协助。在基金会公示的项目捐款来源中,经常可见“珍珠生”捐款人的身影,有的上百、几千、上万。长大后的“珍珠生”们帮助下一届的“珍珠生”,逐渐成为“珍珠生”群体心照不宣的默契。
让孔银璐没想到的是,最让她感动的是资金和物质帮助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爱的传递。他们回到“珍珠班”后会传授自己关于成长、学习、恋爱、考试的经验,也会想方设法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在成都等城市里进行一周的体验式游学,比如去航空博物馆体验航天飞行课程,让新一届的学生们了解除耕田、喂牛、割草、做家务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