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外语特色 > 法律圆地

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金年会官方网站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1-27 03:19

  金年会官方网站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作用。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作用。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对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习指出:“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这不仅为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对青少年法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崇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诉求和民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

  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原则到具体规则,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和增加的见义勇为免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保护个人信息制度等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事法律制度,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法典汇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解和消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根据民法典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特征进一步增强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于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力量的同时,辅之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进而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青少年法治教育,已经出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法治教育“播种”启蒙阶段的小学、“拔节”成长阶段的中学、“孕穗”的成熟阶段的大学,都明确了教学目的要求,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当下推动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前提、基础:教师学习、弄懂民法典内涵

  民法典作为时代的产物,既是一个理论成果,又是一个实践课题。作为理论成果,民法典关乎人出生到死亡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内容繁杂和体系庞大,所以,作为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系统学习民法总则编和六个分则编,明确总则编与分则编的关系、分则编与分则编的关系等,准确把握其中理论蕴涵。作为实践课题,民法典时时刻刻与人的生存、发展打交道,教师在“备理论”的同时,还要“备社会”、“备学生”,在化解现实社会矛盾、风险的同时阐明理论,在聚焦实践前沿、把握实践需求的同时进行学理解释,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无论是理论成果运用,还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师学懂、会通民法典的现实要义,必须聚焦民法典的课题学理性、价值性,聚焦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

  2.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关键: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平台

  一方面,积极构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民法典教育主渠道功能。法律知识的获取,主要依托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设计了《道德与法治》《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程,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利用这些课程,很难把民法典中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厘清并分类渐次融入进去。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经常发生的典型案例,借助开设《民法典中的我》选修课程,或者走向法庭实践课程等加以补充,形成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民法典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发挥主渠道作用。

  另一方面,丰富拓展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平台,努力营造全社会学习宣传民法典的良好氛围。民法典虽是较为接地气的法律,但是法律规范的抽象也是存在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认知能力所限,可以利用动画片、以案说法科教片,通过声图并茂把抽象的概念通俗化、大众化;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有了一定认知能力,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健全法律交流的各种平台,利用对话交流,解释他们所关注的民法典理论和学习生活、日常活动、职业发展、未来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困惑,提升他们对物权、债权、婚姻家庭相关权利、人格权、继承权和各种义务的感知、感悟,从中悟出公民享有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关系是构成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发挥民法典主阵地教育的最大效能。与此同时,营造学校宣传民法典的氛围,发挥民法典教育隐性教育优势。通过开学典礼、毕业仪式、各种表彰活动等各种仪式教育,让学生们感觉到学生的人格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在教室、楼道、经常活动的场所粘贴各种警示标语,让学生领会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每个学生履行义务来保障。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安定和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权利行使、义务的履行,保证良好秩序的真理。形成人人遵守民法典,践行民法典的社会氛围,促进民法典教育入脑、入心。

  3.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重点:横向协同、纵向联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成为现实。尽管我国的民法制度将迎来“民法典时代”,但后续实施过程中,依然会面临不少的问题。因此,“拥有良好的法典,不过是拥有良好的法律形式体系,却并不意味着真正达成法治乃至善治的目标”,培育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尤其是培育良好民法素养的合格公民,才是打开法治社会通道上的。如何培育具有良好民法素养的合格公民,根据多年来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加强协同联动战略是努力的方向,也是重点。

  一是推动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需要加强横向协同。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横向而言,既包括学校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也包括校内与校外相关部门、组织的协同。一方面,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需要学校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民法典内涵丰富,其教育既包括主渠道政治课进行灌输,也包括学校组织的日常教育活动进行熏陶。日常活动涉及各部门和各个基层组织,这就需要加强这些部门和各项具体育人工作单位间的沟通合作,形成民法典育人的合力,真正在学校中实现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法律育人系统。另一方面,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还需要加强校内与校外相关部门、组织的协同。学校在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绝不是唯一角色,公检法机关、家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都承担重要职责。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体系要有效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加强校内外法治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系统有效的民法典育人体系。

  二是推动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需要加强纵向联动。就纵向而言,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不同的层级,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更加需要加强和完善不同层级的协同联动。一方面,加强校内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各层级的协同联动。要有效地调动各个层级参与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各个学段教师、管理者和学生在内各个层级力量参与推动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从学校到班级,从党委行政到各个职能部门,统一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将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完善协同攻关、联动协作、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民法典各个层级的协同联动。从中央到地方、从部委到学校,需要相关政策制定、文件落实、问题聚焦、难题解决等协同联动,为学校青少年民法典提供与时俱进、遵循规律、系统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本文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法治素养培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2019SZEYB14)的阶段成果】

  (张振芝,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莹惠,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