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德育视窗 > 德育活动

陈玉琨:教育的最终目金年会的是立德树人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3-18 04:04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学校金年会平台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出版专著《教育评价学》《一流学校建设》《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技术》《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等数十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书育人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教育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实现立德树人。”问及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内涵,陈玉琨教授认为,关键在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共同默认的价值追求,成为学生自觉的、融化在血液里的人生理想、人生抱负,以及他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一个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是有目的和规律的。现在人们都在强育的规律性,但千万不要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陈玉琨教授强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主流的价值观、非主流的价值观和反主流的价值观。不仅中国,美国也是如此。无论是过去还是新时代,德育工作都是一脉相承的,教育工作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住教育的本分、教育的本质。“现在教育是目的和规律共存的,我们对教育规律阐释得多,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教育的目的。在任何国家,教育都是要为民族和国家服务的,重点体现为人才的培养。”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的德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学生自己的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去践行。”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会碰到新的问题,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每个学校,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对现在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落实立德树人 创新德育实践”——2019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上,陈玉琨教授列举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的五大新挑战,具体包括:一是外部刺激的多元化(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数字化时代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学生行为社会评价的多元化),学校不再是学生得到外部刺激的唯一,甚至不再是主要渠道;二是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与冲动决定简单重复很难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三是社会行为(包括教师行为)的失范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产生了孤独、焦虑与逆反心理,很难形成学校预期的德育效果;四是教育的分割与无序、针对性的缺失造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混乱;五是对教育效果的短期追求,很难使学生形成坚定的人生信念。

  一言以蔽之,学校德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学科教育、日常的丰富的德育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默认的主流,把看起来空泛的内容变得丰富。

  “适合学生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适合教育。”基于这一认识,面对困境与挑战,德育工作要寻求新的途径、新的手段、新的方式。“按照我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教育完全可以交给机器去完成,机器可以比人类教师做得更专业,储存量更丰富,一个老师要做到包罗万象有局限。这种情景下,教师的任务转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力。”简而言之,即教师的工作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把教书教给机器,把育人留给教师。

  “不要把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说成干巴巴的几个教条。”在陈玉琨教授看来,实现德育工作的转变,需要有以下几点认知:德育是社会问题,只有联系社会、联系生活才能解决;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要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德育应有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有序性;德育是情感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投入感情才有回报。这当中,需要爱心才能唤醒,要靠诚信加以教育,需要榜样逐步引导,且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

  “德育工作是所有学科的责任,学科教师都应该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把思想品质贯穿在各个学科当中。”陈玉琨教授将其总结为“学科德育”,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有着以下三方面的职能:首先在于传播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其次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学科之美,这可以从费曼的《物理之美》等得以窥见;三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学科教育、知识学习中汲取智慧,激发学科当中内在的真善美出来,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实现社会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诚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言:科学教师就是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

  “社会公益不是简单的扶一个老人、给贫困人送一个棉被。现在讲精准扶贫,在我看来,先要扶志,然后要扶智,这都是学生可以发挥自己优势做的。公益活动做得更深刻,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在陈玉琨教授看来,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助社会公益实现。“社会公益活动非常重要,是利他利己的,会激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结合当下的实际,陈玉琨教授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社会公益:第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师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以特定形式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演绎,可以是美术、音乐、舞蹈、报告、展板等。

  第二个是寻求时代英雄。“现在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在新中国建设当中的一批人,怎么把他们事迹发掘出来,这个过程很重要。”

  第三个是寻求身边感人的人和感动人的事。陈玉琨教授将此视为看他人的故事提高认知自己的过程。“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也是对学生一种教育,尤其是我国钱学森等大家,他们的爱国情怀,在困难岁月默默为国家勤奋苦读奋斗,对孩子是最好的一种教育。”

  第四,直接做公益,在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学生的技术发明为例,既能弥补贫困地区物资缺乏的社会价值,更能通过技术发明体现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的技术发明离不开教师在专业领域给予的刺激,这个是对科学发明很重要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社会公益,藉于同学间的相互配合及科学的方案设计,磨练了团队合作意识,对不作假、不剽窃等诚实守信行为等有了更为直观的体悟。

  此外,陈教授提到,随着国家发展,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探讨如何通过国家科技的进步来激发自己的民族自信,通过看到和西方世界的差距,激发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目的追求、承担起社会责任。

  “教育是培养人的,要关注人的发展。现在很多校长关注的水平和观念误区在于重了分,轻了人。”陈玉琨教授说,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校长首先应始终把眼光盯在人的发展上,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体。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借助仪式,诸如开学典礼、校庆活动,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仪式是到达孩子心田的方式,因为一切态度、情感、价值观就是从接收到外部的刺激开始的,孩子主动地做出反应,再结合自己的体验,对事物做出一个乃至多个估价,进而形成价值观的体系,并在经过历史的积淀、生活的积淀后形成自己的性格。外部的东西转化成内在的信念,一个词对这个过程加以概括,叫做内化。”

  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方面。陈玉琨教授曾用三句话对此进行概括:改变一个学校,要改变这个学校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

  具体而言,改变学生的人生目标,关键在于让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改变教师的价值追求,关键则在于帮助教师从生存的需要提升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给教师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通过帮助教师、服务教师带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

  改变一个学校,要改变校园精神,创造良好的校风。“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能够刺激人改变内在追求。”一方面是校园之美、环境绿化等,但更重要的是校园精神,在精神层面对人的改变,实现身心陶冶,实现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提升,在无意识中实现有意识教育,从而实现美与德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