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3-02 01:38
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 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 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 和“仁”。“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 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 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 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君臣Fra Baidu bibliotek父子、兄弟、朋友, 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孔子说“道 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与政治、法 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题上,即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在他看来, 治理国家,只靠法律、行政是不行的。用刑法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只能使百姓因 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地不做坏事。“而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却可以起到行政、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 从善,走上正道。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孝悌是孔子仁的道德的核心内容。这 里孔子说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为政的人身上去,也就金年会是从事政治 了。这就把道德教育看作了政治统治的一个方面。
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上。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而是言传身教。在道德教化中,孔子重视在位者的身教,即在位者 自己的道德 修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把为政归结为正己 正人。认为只要在上的统治者注意道德修养,端正自己 ,那么就像风吹过草地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德育不是一
种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 量,以便让人自觉地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将德育视 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信仰,以致为此不惜牺牲任何东西甚至包括生命(舍生 取义),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道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性。”(摘自《中国传统德育心 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于孔子的德育,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 取其糟粕,以其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服务。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即”人生的 自觉”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迷失自我。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哪个阶层, 哪个地位的人都应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从自身出发,特别是处在统治地位,手 中掌有权势的政府高官,更应该以身作则。除了自己坚持以外,还要教育下一代 学习孔子思想,使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可以使草随风而倒一样,可以影响百姓也走上正道,如果自己不正,就不能正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上者“正其身” 是为政的前提,在上者,而不能先正其身,就谈不到从政。
所有这些,构成了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三者 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在礼和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指出了 政治的上层建筑要以一定的德行为其思想基础。孔子的德育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封 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自我心性的修养也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从“心”上 下功夫不易于流于形式,易发挥修养者的主动性等优点,这样易提高德育的效果。 为提高我国德语的效果,我们要适当借鉴中国传统修心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即 重视个人的自我性修养,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 理学家从佛道两家中吸取其关于心性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改造。以超凡脱俗 的精神境界去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活动中。这种方法无疑是治疗我国现代浮躁 病的一个很好途径,加入我们都能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我们的自然灾害就不会 频繁发生,社会就稳定,人民也就无忧了。
“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 符合礼的要求,不作违礼的事,不说违礼的话,这是孔子的目标,而这一点又与 孔子所提出的德紧密联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由此可知,齐之以礼也是孔子 提倡的“仁”的根本要求。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或者说德和礼,是互为表里的。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