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德育视窗 > 德育活动

教师资格金年会平台证·科目二·德育知识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1-12 08:25

  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善救失原则(又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1)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

  (社会生产劳动 、社会宣传与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3)课外活动:科技与文体等课外活动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内容。

  (4)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活动也是德育的途径。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观点: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观点: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解析: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本题选C。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

  解析: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本题选A。

  3、与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不同,小学德育所具有的鲜明特点是( )

  解析:相对于学校德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中学德育、大学德育),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故选B。其他选项皆不对。基础性指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最基础的道德启蒙教育;奠基性指就民族国家与社会来讲,德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

  4、老师带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属于什么法?( )

  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事实说服和理论说服。而题目中的参观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属于事实说服。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侧重一个时间的渐进过程,强调长时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题目中只是进行一次参观。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而题目中也并没有指导学生亲自去完成任务,所以排除锻炼法。所以此题为C

  5、“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何种德育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德育方法的理解。A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B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C陶冶教育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品德评价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题干中主要是强调对于教育情境的创设,因此选C。

  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是德育过程( )。

  D. 组织学生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解析:这道题考查德育的四个规律,第一个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第二个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教育者既要对学生积极地进行德育,同时又不能一味地灌输和强制,而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斗争;第三个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指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第四个规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题干中这句话说明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教学、教师、自我教育、管理)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品德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即体现了第三个规律,因此选D.

  7、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本题选A。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该理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D项不属于德育模式。

  8、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解析: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9、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透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 )。

  解析:马卡连柯持平行管理思想: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透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知行统一原则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C选项侧重于学生的实践,D选项要求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前后知识要连贯,不应中断。

  10、德育中的( )要求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说理准确,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行为,达成品德的培养。

  解析: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故本题选A;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育的一致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1、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解析: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模式以皮亚杰为代表,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社会模仿模式以班杜拉为代表,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12、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教育家( )提出的。

  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理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

  13、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遵循( )

  解析:了解“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即“要观察金年会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心情如何”,因此选择C。A指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B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D指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

  14:在德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 )原则。

  解析:考查对德育原则的识记。题干为C项明确的解释。其余为干扰项,易排除。A项,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强调的是,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要考虑教育的最佳时间和情景,灵活地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B项,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强调的是,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D项的相关说法有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走出校园面临更多问题时,更好的适应和发展。

  15、“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就是要遵循德育的( )。

  解析:A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C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是指要看到学生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因此,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